医渡科技宫如璟:用AI走一场医疗普惠的长征
2025-09-10
一杯茶,一幅曼陀罗画,是医渡科技创始人、董事长宫如璟作为医疗科技女性创业者,平衡事业与内心的秘密。在她看来,AI不会替代人,但会用AI的人将替代不会用AI的人。
8月30日至31日,“韧性之力,创见未来”,2025天下女人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。宫如璟在接受凤凰网公益采访时,分享了她作为女性创业者,在医疗AI领域的探索和坚持。“尽管当前细分领域的智能体还不够完善,但已经越过了起点,并且足够好用。”

“2014年,我提出数据智能、绿色医疗,以‘一个基建、两个应用’作为医渡科技的战略定位。”她进一步解释,“一个基建”是数据基建,把医院、政府数据做成可机器可读可用的数据,“两个应用”是分别解决“看病为什么贵、为什么难”和“新药研发太贵,十年10亿美金最终让患者付费”的问题。
“现在,全国头部医院中已有超过100家落地其智能化平台,这些平台正逐步转变为AI中台。”转眼医渡科技走过10年,取得了一些成绩。宫如璟透露,他们已经累计处理和分析了超过60亿份经授权的医疗记录、覆盖超4000家医院网络、新药研发和临床实验节省30%-50%成本、惠民保覆盖上千万人。
她意识到,这是一场真正的智能革命,且意义重大。“在与医院共建的智能体中,许多智能体的能力已经超越人类。”
但随着AI在医疗领域的深入应用,挑战也随之显现。面对医疗AI研发中的算法偏见和数据准确性挑战,宫如璟毫不避讳。“去年FDA批准的800多项AI软件中,有671项用于临床影像领域,但这些算法在疾病诊断中表现不佳。尤其对女性和有色人种的判断偏差更大。”
基于此,她和团队的解决方案清晰而坚定:“AI软件的提供者需要关注目标市场的患者数据,并建立足够的知识库,从而降低AI的幻觉,并提高准确性。”
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她看到了希望。“800多项的审批和600多项的AI软件,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。”她也相信迭代的力量:“AI技术24小时在迭代,一旦发现数据偏见或准确性问题,通过场景闭环可以快速改进。”
工作之余,宫如璟会向AI学习。“现在学习AI无需去大学,只要从自身需求出发,逐步熟悉AI工具即可。比如,编程都变得简单了,我居然可以通过AI写编程。”因此,她建议更多的女性从业者,向AI学习,因为这将是未来“最重要的方向”。
在医渡科技,董事会中50%为女性,员工中55%为女性。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和创业者,她深切感悟到,女性创业者和从业者,会因为更深刻地体验了生老病死,而对生命更具同理心、敬畏心和韧性。
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影响女性从业者的未来,宫如璟也比较乐观:“短期内,AI对女性从业者可能带来冲击,但中长期来看是一个重大利好。因为AI和数据智能平台的出现,使得95%的疾病需要解决方案,这将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和更多人力需求。”
医疗领域没有捷径和终点。宫如璟保持着长跑者的心态:“医疗领域目前仅理解了人类5%的疾病。对单个细胞的模拟仍在进行3D图片收集阶段,更不用说组织和整个身体代谢的模拟。”
所以,通过AI技术让医疗更加普惠,是她和团队未来继续前进的方向。她知道自己有一个坚韧是使命:让每个家庭,每一个患者,能继承一个更健康的世界。
本文为原创内容,仅供知识分享之目的,若存在侵权行为或疏漏,请与本平台联系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,需征得本平台同意且注明来源转载。